山水之间 心灵写照 乔永辉
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,它是那种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、世界实相和人生真谛的艺术化境,也就是说意境产生自意象而又超越于意象,旨在追求“景外之景”、“象外之象”的韵致,最终是心灵的反映。
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,它是那种能深刻表现宇宙生机、世界实相和人生真谛的艺术化境,也就是说意境产生自意象而又超越于意象,旨在追求“景外之景”、“象外之象”的韵致,最终是心灵的反映。
欣赏青年山水画家刘明的山水画,不由想起他的本家和老乡、“建安七子”之一的东平国宁阳邑名仕刘祯最著名的那首诗《赠从弟诗三首》之二:“亭亭山上松,瑟瑟谷中风。风声一何盛,松枝一何劲。冰霜正惨凄,终岁常端正。岂不罹凝寒,松柏有本性。”刘明的山水画,就如刘祯的诗,具有高简浑朴、通脱真率的精神面貌,以自己的语境诠释着当下写意山水画的传承和未来。
“古画画意不画形”,所谓的“意”也即象外之意。追求“形意之辩”,是中国古代哲学,也是古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意趣。历代山水画家无不通过一种“立象尽意”,同时又“得意忘象”的二律背反方式,获得那被庄子称作“象惘”的大道虚空本体。在刘明的山水画中,我也清晰地看到了同样的“得意”的心路历程,作为一位当代的青年山水画家,刘明在继承古圣先贤山水画之“古意”的同时,以自身之笔墨表现所处时代的精神,最终达到二者兼顾的境地,这绝非一件易事。
刘明是当代年青人中非常优秀的画家。他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,特别是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读博士,对于这个阶段的年轻人来说走到这一步非常不容易,这源于他的刻苦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。同他接触我感受比较深的是他对艺术的真诚,艺术已成为刘明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,这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、学习和为人处世方面。他对艺术的这份坚守,也注定了他的一生在这份道路上坚定和踏实的向前走。他还是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,喜欢去大自然中感受自然与心灵的碰撞和沟通。
刘明是我毕业比较早的一个研究生,现在也是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的少壮派之一。就像当年我也曾说自己是少壮派一样,那时说自己少壮派的时候底气很足,我认为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都是少壮派,老将是在后面指挥的运筹帷幄的。现在刘明也到了少壮派这个阶段,到了为山东乃至全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时候。
无论理论多么深刻和复杂,无论困境多么艰辛和多变,但是当我们进行艺术实践的那一刻,仿佛一切都会渐渐明朗:每当拿起毛笔作画的时候,画家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千百年来形成完善的笔墨技法系统,